2006年12月13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一版:法眼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媒体的敏锐与监管的迟钝
尹昌平

  前些日子,电视上报道:香港说内地“游来”的鱼含有致癌物质孔雀石绿而暂停上架,鱼市冷落萧条。
  当时心里犯嘀咕,香港居民嘴巴真刁,卫生部门也太顶真,是否小题大做?现在看来,人家市场监管把守老百姓“进口”关是动真格的,估计地方卫生标准更高,量化更细更严。再看内地管理状态,就逊色得多。
  “多宝”毒鱼事件,也让人看到少许亮点。假冒伪劣毒剂泛滥的市场丑行,几乎全是记者暗访明察打探出来的新闻。而此次毒鱼风波掀起,倒是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例行抽检发布的消费预警。沪上执法部门没有混日子,为老百姓的菜篮子安全做了件大实事、大好事。
  媒体已成高风险行业,记者已成高危人群,弄得不好,打击报复、恐吓骚扰接踵而至,还可能官司缠身。记者从无冕之王到“巡查密探”的演变,使人思绪万千。
  媒体记者的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,除了职业本因之外,接触再多的媒介资讯,记者如果偷懒,一样挖掘不到“金矿”,捅不破脓疮,爆不了猛料。
  日览报刊,夜观电视,在第一线调查社会丑态,风里浪尖冲锋陷阵的总是记者。令人困惑的是,本应亲临现场的监管人员躲到哪里去了?而回答记者责询的官员几乎清一色推诿装傻、抵赖说谎,在确凿的事实面前,还时常假话连篇,连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为其害臊脸红。庸官如此表现,不依《公务员法》追责,任其大放厥词,有违民意,有失风纪。
  木材检查站内外勾结收钱放行、污染企业深夜偷排放毒、舞女淫秽表演猖獗,注水肉、地沟油、黑心棉、假烟等曝光天下,几乎全是记者打假除劣的功劳。
  官方与媒体揭黑幕大要案“竞赛”中,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算挣回一点面子。群众向媒体报料,使其耳聪目明是个动因,难道监管机关从未接到过举报?亦从无察觉蛛丝马迹?有的丑事恶行就发生在辖区眼皮底下,怎会视而不见?更有甚者,通风报信使其逃避记者采访,为虎作伥赶来阻挠新闻监督。监管部门的失职无为,成就媒体唱了主角,这种岗位角色的置换异化是喜是忧?
  新闻媒体的触角无孔不入、无处不及,但宣传阵地不等于打假专栏,新闻焦点也不等同于揭丑频道。准确、鲜明、生动的新闻报道,应是引领舆论导向,提供工作指导,努力服务大局的党的喉舌。现状却苦涩怪味:记者乔装打扮,干起便衣警察的行当;深入虎穴偷拍,又是侦探手段;卧底埋伏,跟踪潜入则是特工的路数。社会正义的责任感,促使记者不顾自身安危,辛劳履职,还真相于民。而监管主体高枕无忧,守株待兔过安稳日子,媒体记者打了头阵,监管机关事后一窝蜂的又是通告批评,又是组织专项检查整改。他们事先早干什么去了?!难道稽查专业队伍的手段与快速反应,还无法与寥寥数个势单力薄的“老记”匹敌?媒体的敏锐与监管的迟钝,敬业的记者与惰政的官僚,恰是对党的事业忠诚与人民群众利益负责的鲜明对比。
  真希望哪天媒体打假除劣无料可报,此栏记者转岗才好。

  (作者为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、浙江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生导师、省委党校兼职教授。)